【平面几何】 浅谈平面几何中的「对称性分析」

(本文知乎版:平面几何|浅谈平面几何中的「对称性分析」 - 知乎 (zhihu.com)

前言

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,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?

这类问题的图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,两个部分的结构是相似的,并且在结构上的性质似乎也是相同的;至于要证的结论,则是一个同时包括两个部分中的一些点或线的命题.经过一定探索,往往可以发现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两部分图形中的一些性质推出;然而这两部分图形中的性质却相互成充要条件,除去一些简单的结论,经常出现要证一边则需证另一边的情况,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.它就像是一种「对称」,虽然边边角角没有确切的相等关系,然而对其任意一个部分的任意一个结论,在另一边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类似结论.

那么,这一类问题有什么通性呢?又如何去解决这一类问题呢?

本文将尝试建立这一类问题的一个理论体系,并对这一类问题提出几个处理方法.在以下的内容中,我们称这一类问题为「对称性问题」,并将对此类问题的分析转为对点的分析;对于点,我们将建立一种称为「交换」的变换,并在该变换下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.

当然,本文只是本人的一个尝试,其中难免有疏漏.如有问题,还敬请各位dalao指正!


对称性问题的理论分析

(本节是理论部分,用于建立对称性问题的概念.如果只想看下面的结论的话,可以跳过本节)

现在,我们将尝试建立「对称性问题」这个概念.

众所周知:我们说一个数学对象有「对称性」,是建立在一种变换上的;任何一个对象的任一种对称性,也只能基于变换来定义及分析.例如,任何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关于其轴的轴对称变换下有对称性,在关于其中心的旋转变换下也具有对称性(即所谓「旋转对称性」).那么,「对称性问题」的对称性建立在什么变换之上呢?

本节将建立「交换」这个变换,并在此基础上给出「对称性问题」的严格定义.我们注意到,对于平面几何中常研究的直线与圆(一般二次曲线暂不纳入研究范围),都可以由多个点所确定,例如前者可由两个点唯一确定、后者可由三个点(包括广义圆)唯一确定.因此,我们主要对点的变换进行研究.这就让我们想到对点进行分类:将原几何图形中的点分为三类,即自由点受限点生成点.有了这样的分类,我们就能更好地进行研究.

以上内容,我们将在下面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.

几何图形与点

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:当我们说「研究平面几何」时,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?

有的人可能会说「我们研究的是各种各样的曲线,以及曲线与直线发生关系时产生的新的结论.」的确,在很多时候,我们研究的确实也是如此.但这并没有很好地回答我们的问题:当我们说「研究平面几何」时,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?

这就引出所谓的「轨迹」概念:平面上,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可取的点构成的集合,因此,所有的曲线,其本质都 是点的轨迹.

那么,这对我们的研究有什么帮助呢?很遗憾,帮助并不是很大……但这个概念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研究思路:即从对图形中一般几何对象的分析,转为对图形中的点的分析

如何进行呢?事实上,我们可以从决定曲线形状的点入手.

我们都知道:一条直线由两个点(端点)唯一确定,一个圆由不共线三点唯一确定.因此,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,可以转为对确定其位置及形状的点进行研究.因此,由于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是由多个几何对象组成的,有关整个几何图形的研究,也就可以看作对决定了图形的点进行研究

举个例子,在下面这张图(2019联赛A卷二试1)中,虽然可以看见许多的线与圆,但决定这些元素的是图中的点:点\(A, B, C\)决定了三角形\(ABC\)及中点\(M\),点\(P\)决定了两个圆,又和\(MP\)一起决定了\(D\)\(E\).因此,要研究这个图形,我们只需要研究其中的点即可. 图1

但是,由上面的分析,我们发现:一些点是由另一些点决定的,有关这些点的分析,本质上是对决定它们的点进行分析.因此,我们应该怎样去分析这些点呢?

自由点、受限点与生成点

从上面的例子中,我们已经看到这些点之间的依赖关系:一些点可以自由移动,另一些点则由前一种点的位置确定,后面的点是被前面的点唯一确定的.为此,我们提出三个概念:「自由点」「受限点」「生成点」

定义1 如果一个点的位置不由其它的点唯一确定(也就是说,这个点可以自由移动),则称这个点为自由点

定义2 如果一个点的位置不由其它的点唯一确定,但它的轨迹由其它的点唯一确定,则称这个点为「受限点」

定义3 如果一个点的位置由其它的点唯一确定,则称这个点为生成点

生成点为什么叫「生成点」?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.在上面的图形中,中点\(M\)是由限制条件「线段\(BC\)的中点」唯一确定的,因此可以说「这个点是从自由点\(P\)\(Q\)生成的.」同理,观察点\(D\),它是由限制条件「直线\(PM\)与圆\(APB\)的交点」唯一确定的,因此可以说「这个点是从点(不一定要是自由点)\(A\)\(B\)\(P\)\(M\)生成的」.由此,读者不难推致「生成点」的起名原因了.

判断一个点的类型的简单方法:将这个图用geogebra作出来,如果给出的点是深蓝色,那它就是自由点;如果是浅蓝色就是受限点;如果是黑色,那就是生成点啦www

一种变换:「交换」

下面,我们可以进入正题了:所谓「对称性问题」的理论分析.但在那之前,我们先要明确:「对称性问题」到底是关于什么对称的?

为此,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对几何图形的结构进行研究.你可能记得,在一些讲题的文章或视频中,会出现这样的讲解:

……这两个点的地位是相同的……

好耶!这似乎就是所谓「对称性」所在了.但是,什么叫「地位相同」???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尝试从几何图形的结构入手.例如,在下面这张图(2019CMO部分图形)中,你看到了什么?

图2

在这张图中,\(AD\)是角平分线,\(S\)是两圆的外位似中心,\(P\)是两圆根轴上一点,\(PE\)\(PF\)是切线.于是,在这张图中,圆\(ABD\)、圆\(ACD\)「地位是平等的」,点\(E\)\(F\)「地位是平等的」.在这里是什么意思?

事实上,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结构,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的结论:

  • \(O_1F\bot PE\)\(O_2F\bot PF\)
  • \(O_1B=O_1D=O_1A\)\(O_2C=O_2D=O_2A\)
  • ……

在这里,我们可以发现:对于这些结构,其对应的结论也是相似的.另外,如果把两边一起看,又会有一些新的结论:

  • \(EBCF\)四点共圆;
  • \(PE=PF\)
  • ……

在这里,我们又能发现什么?

综合上面的两组结论,我们可以发现:如果在上面结论中的每一条中,把\((E,F)\)\((B,C)\)\((O_1,O_2)\)分别互换,所得的新结论与圆结论是相同的;对于第一组,把前一个结论如此替换后就变成后一个结论;对于第二组,结论在互换前后不变.这里又体现出了一种对称性:在结构对称的图形中,其每个结构中的对应结论在点的互换意义下也是对称的.

更进一步:如果把对称点中的自由点和生成点分开,对两类点分别考虑,会发生什么呢?

由于生成点是由自由点唯一确定的,因此,如果把两个自由点互换,它们对应的受限点、生成点、结构等也会互换.基于此,我们就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变换:

定义4(交换变换) 对于一个图形\(g\),定义一种变换:\(g'=\epsilon(g,A,B)\).它的意义是对图形\(g\)中的两个自由点\(A\)\(B\),将这两个点互换(因此由这两个点所决定的几何元素也一起互换了),得到一个新图形\(g'\)

在这个角度下,我们就可以定义所谓对称性了:

定义5(对称性) 对于一个图形\(g\)及其中的两个自由点\(A\)\(B\),若\(\epsilon(g,A,B)=g\),则称图形\(g\)关于自由点\(A\)\(B\)具有对称性.

结合之前的探索,我们知道,如果点对称,它们对应的结论也是对称的.从这个角度,我们可以对「结论」也作一个「对称性」的定义.这里就从略了,请读者自行思考,这一定义应该是怎样的呢?

「变」与「不变」

我们再来看之前那个例子.

图2

我们现在可以看出,原图关于自由点\((B,C)\)具有对称性:将\(B\)\(C\)互换,则圆\(O_1\)与圆\(O_2\)互换,\(E\)\(F\)也互换,原图中所有与\(B\)\(C\)有关结构与结论都互换了,然而互换后原图的结构是不变的(点\(G\)看似没有对应点,其实只是没有画出来).那么,问题是:在这个变换下,哪些东西变了(形式上的),哪些东西没变?

我们先从几何结构开始吧.

首先,与\(B\)\(C\)有关的点肯定互换了,于是一个点没有发生变化,它一定与\(B\)\(C\)无关,或者是同时由\(B\)\(C\)共同决定的点.

对于前者,有哪些呢?

首先,点\(A\)\(D\)是不变的:点\(A\)是自由点,点\(D\)是由\(A\)\(B\)\(C\)共同确定的生成点.因此,根轴\(AD\)是不变的.

其次,对根轴\(AD\),其上的点\(P\)是受限点,它受到点\(A\)\(D\)的限制.因此,\(P\)在此变换下也是不变的.

\(S\)呢?我们发现,它是\(EF\)\(BC\)的交点,又是圆\(O_1\)与圆\(O_2\)的外位似中心.因此,它同时与\(B\)\(C\)有关,当然是不变的啦.

对于这样在变换下不变的元素,我们称这样的元素为「不变元素」.如果一个不变元素是点,则称它为「不动点」

对于后者呢?还记得上面说的第一组结论、第二组结论吗?

事实上,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结构,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的结论:

  • \(O_1F\bot PE\)\(O_2F\bot PF\)
  • \(O_1B=O_1D=O_1A\)\(O_2C=O_2D=O_2A\)
  • ……

在这里,我们可以发现:对于这些结构,其对应的结论也是相似的.另外,如果把两边一起看,又会有一些新的结论:

  • \(EBCF\)四点共圆;
  • \(PE=PF\)
  • ……

在这里,我们又能发现什么?

对于第一组,结论在点互换后也是互换的;但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第二组.对于第二组结论,它们自身在互换前后是不变的.我们把这样的结论称为「不变结论」

不变结论与不变元素统称为「不变量」.

现在,我们就可以对「对称性问题」下一个定义了:

定义6 如果关于图形\(g\)的平面几何问题,其中图形\(g\)关于其中两点具有对称性,且其欲证结论为关于这两点的不变结论,则称这个问题为「对称性问题」.


对称性问题的处理方法

在上面,我们已经定义了「对称性问题」这一概念.那么,我们要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呢?

既然对称性问题与关于两个自由点的交换变换有关,那么,从这个变换的角度来看待就很重要了.而看待变换,最重要的无非两点:一是运用不变量,二是对变换中性质的打破.

运用不变量

对对称类问题,这一思路的重点,即是寻找问题图形中的不变量,并尝试运用此解决问题.

例1(初二难度)

如图,点\(B\)\(A\)\(C\)按顺序排列在一条直线上,在直线的同向作等边三角形\(ABD\)\(ACE\),连\(BE\)\(CD\)分别交\(AD\)\(AE\)\(F\)\(G\),求证:三角形\(AFG\)是等边三角形.

例1

分析

例1虽然是一道初二难度的题,但它也是一道对称性问题;另一方面,它也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(知道各位都是\(MOer\),当然这题是简单题啦www)为此,我们拿这道题出来,用来帮大家熟悉对称性分析.

首先我们看:哪些点是自由点、哪些点是生成点呢?

自由点和受限点——\(A\)是自由点,但\(B\)\(C\)应当算自由点还是受限点呢?事实上,我们可以不拘泥于这个问题,因为当下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.为此,我们可以考虑把\(B\)\(C\)当成自由点,而将\(A\)当成受限点.在这里,分析时要灵活考虑.

生成点——很显然了,\(D\)\(E\)\(F\)\(G\)都是生成点.

再看看:哪些是不变元素呢?

交换\(B\)\(C\),发现所有元素都与另外的元素互换了位置,初看是没有不变元素的(除了单个的受限点\(A\)).因此,我们考虑从不变性质入手.

不变性质有哪些呢?

\(BE=CF\)\(\triangle BAE\cong\triangle DAC\)\(\triangle AFG\)等边……挺多嘛,就从这里入手了!

证明

略,读者自证不难.\(\square\)

例2 (2012联赛)

如图,在锐角三角形\(ABC\)中,\(AB>AC\)\(M\)\(N\)\(BC\)边上不同两点,使\(\angle BAM=\angle CAN\).设\(\triangle ABC\)\(\triangle AMN\)的外心分别为\(O_1\)\(O_2\),求证:\(O_1\)\(O_2\)\(A\)三点共线.

例2

分析

本题与上题相反,同为对称性问题,但本题中,相对于\(B\)\(C\)的不变元素更多.例如,可以很容易看出\(A\)\(O_1\)\(O_2\)都是不变元素.另一方面,\(O_1\)\(O_2\)\(A\)共线的性质正是我们要证的结论,因此直接从该不变量中考虑更好.

现在的问题是:怎么考虑呢?考虑到\(O_1\)\(O_2\)是外心,导角肯定是一种方法;另一方面,作出两个圆,很容易发现两圆相切,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考虑.

证法1

\[ \begin{aligned} \angle BAO_1&=90°- \dfrac{1}{2}\angle AO_1B\\&=90°-\angle BCA\\&=90°-(\angle BNA-\angle NAC)\\&=90°-\dfrac{1}{2}\angle BO_2M+\angle BAM\\&=\angle BAO_2.\quad\square \end{aligned} \]

证法2

作出圆\(ABC\)在点\(A\)处的切线\(l\).则 \[ \begin{aligned} \angle (AM,l)&=\angle (AB,l)+\angle MAN\\&=\angle ACB+\angle NAC\\&=\angle ANM \end{aligned} \]

\(l\)为圆\(AMN\)切线,从而两圆相切,\(O_1\)\(O_2\)\(A\)共线.\(\square\)

证法3

作圆\(ABC\)\(AMN\),延长\(AM\)\(AN\)交圆\(ABC\)\(P\)\(Q\)

因为\(\angle BAM=\angle CAN\),故\(BP=CQ\),故\(BC\parallel PQ\parallel MN\).从而\(A\)\(\triangle AMN\)\(\triangle APQ\)的顺相似中心,也是两圆的外位似中心.故两圆相切,\(O_1\)\(O_2\)\(A\)共线.\(\square\)

例3 (2013联赛)

如图,\(AB\)是圆\(\omega\)的一条弦,\(P\)为弧\(AB\)内一点,\(E\)\(F\)为线段\(AB\)上两点,满足\(AE=EF=FB\).连接\(PE\)\(PF\)并延长,与圆\(\omega\)分别相交于\(C\)\(D\).求证:\(EF\cdot CD=AC\cdot BD\)

例3

分析

我们来看一道难一点的题.可以看出,本题也是一道对称性问题(关于\(A\)\(B\)),其中只有\(P\)是不动点.为此,我们来考虑不动点的问题:按理来说,对对称性问题,我们需要考虑不变元素;然而在图中我们只能找到\(P\)这一个不动元素.怎么办呢?

我们考虑:「构造不变量」.

回到原题.我们先来逆推分析.原题的结论相当于\(AB\cdot CD=3AC\cdot BD\).观察这个结论,我们很容易想到Ptolemy定理\(AB\cdot CD+AC\cdot BD=AD\cdot BC\).如果可以证明\(AD\cdot BC=4AC\cdot BD\)或者\(AD\cdot BC=4EF\cdot CD\)该很好;可是问题是,怎么证呢?

回忆我们刚刚说过的「构造不变量」.对于「\(4\)」这个数字,我们想到构造两个中点——\(AD\)的中点和\(BC\)的中点.现在只需要找到一组比例就好了.而且经过探究,我们发现:\(M\)\(N\)也是互换的.对它们的性质,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?

看来不动点这招是用不了了.我们来看看:不变性质上有没有突破.

证明

如图,取\(AD\)\(BC\)的中点\(M\)\(N\)

例3解答

由三等分点,易知\(\angle FNB=\angle ECB=\angle PDB=\angle FDB\),所以\(F\)\(N\)\(D\)\(B\)四点共圆.故\(\angle AEM=\angle DFA=180°-\angle DFB=180°-\angle DNB=\angle CND\).又\(\angle MAE=\angle DCN\),故\(\triangle MAE\sim\triangle DAN\),有\(4AE\cdot CD=4CN\cdot AM=AD\cdot BC\).故$4EFCD=ADBC $.

另一方面,由Ptolemy定理,可得\(AD\cdot BC=AB\cdot CD+AC\cdot BD=3EF\cdot CD+AD\cdot BC\).所以\(EF\cdot CD=AC\cdot BD\),证毕!\(\square\)

打破对称性

以上,我们看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对称性问题,并以此为例介绍了分析对称性问题的方法.然而,并非所有对称性问题都像上面的例题那样简单——很多问题的「不变元素」很难刻画,以致不得不刻画其两边对称图形的性质.除此之外,也有文章开头所讲的那样——两部分图形中的性质却相互成充要条件,除去一些简单的结论,经常出现要证一边则需证另一边的情况,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——的情况出现.这样一来,我们又如何解决它呢?

通过上面的分析,这一类问题的「难点」,其本质原因在于其「对称性」——证明一个结论,需要证明其对称图形的同一结论.既然如此,我们何不尝试换种角度,绕过这一「对称性」的限制呢?

「打破对称性」方法便是这一思想的一个体现.这一方法的操作如下:

  1. 明确想要在某一半图形证明的性质(这一性质通常与另一半图形的相同性质互为充要条件);
  2. 在这一半图形中恰当地选取幻像点,使之在这一半图形中符合欲证结论;
  3. 尝试证明这一幻像点与我们需要的点是同一点.

也就是说,它的本质是「同一法」策略,尝试进行一种「非对称式」构造.可能看着不太优美,但出于解决问题的方便性,为什么不用呢?

例4 (Mannheim定理)

如图,三角形\(ABC\)中,一个圆同时与\(AB\)\(AC\)和点\(A\)所对的弧\(BC\)相切,前两者的切点为\(D\)\(E\).求证:\(\triangle ABC\)的内心\(I\)\(DE\)的中点. 例4

分析

我们从一个熟知的定理开始吧.这个与伪圆有关的定理,相信对于学习竞赛的你早就已经熟悉了.然而,问题是,怎么证呢?

观察图形.我们发现,原题恰好是一个对称性问题,其中\(I\)是不动点,它的性质也就是我们最关注的东西.另外,对于两圆相切类问题,首要的当然是做出它们的切点\(T\).作出这个点,我们会发现什么呢?

——通过精确作图,我们会发现:\(TIEC\)\(TIDB\)分别四点共圆!

我们目前不知道这一性质有何作用,因此先放一放.现在我们来顺推一下:

首先,我们看到\(AB\)\(AC\)是切线,结合两圆相切,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熟知结论:\(\angle ATE=\angle ETC\)\(\angle ATD=\angle DTB\).但这一结论有没有用呢?回忆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,我们的直觉是——这一性质肯定有用!

现在我们假设已经证出了以上两个性质.现在看看能不能只用这两个性质导出原题——可以看出,这一方法确实可证!

于是现在,我们只需要证上面的一组共圆即可.然而,当我们在尝试时,就会尴尬地发现:证不出来……

事实是,如果要证其中的一组共圆,我们就需要一个角的关系,而导出这个角的关系恰需要另一组共圆.结合这两组共圆的地位是平等的,这一结论实际上意味着——我们要用这个共圆来证这个共圆……

死胡同了?不,换个视角,我们就能绝处逢生.

正如上面所说,证明这组共圆的主要问题是:我们需要用另一组共圆来证,因此有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.但是,我们「假装」已经证出了这组共圆,则另一组共圆也就可以证出来了.因此,如果我们从同一法角度考虑,用这组共圆来刻画这个点,先把另一组共圆推出来,最后再来证这两个点重合,不就证出了这个性质?

好耶,就这么干!

证明

用同一法.记\(T\)为两圆切点,设\(I\)\(DE\)与圆\(ECT\)交点,延长\(TE\)\(TD\)交圆\(ABC\)\(F\)\(G\)

例4解答

于是\(\angle DIT=\angle ECT\).另一方面,由切线知\(\angle TDI=\angle TEC\),故\(\triangle DTI\sim\triangle ETC\)\(\angle DTI=\angle ETC\).另一方面,由熟知结论知\(\angle ATE=\angle CTE\),故\(\angle ATE=\angle DTI\)\(\angle ATD=\angle ITE\)

又由熟知结论知\(\angle ATD=\angle DTB\),故\(\angle BTD=\angle ITE\).结合切线知\(\angle BDT=\angle TEI\),故\(\triangle BTD\sim\triangle ITE\)\(\angle DBT=\angle EIT\),从而\(B\)\(D\)\(I\)\(T\)共圆.

现在,由于 \[ \angle ABI=\angle DTI=\angle ETC=\angle ATF=\angle ABF \]

\[ \angle ACI=\angle ETI=\angle DTB=\angle ATG=\angle ACG \]

可得\(B\)\(I\)\(F\)\(C\)\(I\)\(G\)分别共线,很容易发现这两条直线都是角平分线.故\(I\)是内心,且对等腰三角形\(ADE\)\(ID=IE\)\(\square\)

分析2

当然,对于这道对称性问题,首要的还是想直接找出这个\(I\)的性质.如果能直接同时推出两组共线,当然最好了.可是,怎么推呢?

证明2

\(F\)\(G\)同上.对圆内接六边形\(ABFTGC\)运用Pascal定理即证.\(\square\)

例5 (爱尖子)

如图,四边形\(ABCD\)内接于圆\(O\)\(AB>CD\)\(AB+CD=BC\)\(P\)为弧\(AD\)的中点,\(PB\)\(AC\)交于\(E\)\(PC\)\(BD\)交于\(F\).求证:\(EF=AE+DF\)

例5

分析

很容易发现该题也是一道对称性问题,唯一的不动点是\(P\).问题是:\(EF=AE+DF\)\(BC=AB+CD\)怎么用呢?

当然,对于条件,在\(BC\)上取点\(M\)使\(BM=BA\)似乎势在必行.对结论,在\(EF\)上取点\(N\)使\(EN=EA\)似乎也很显然.但是,这两个点怎么刻画呢?

——毕竟,它们是「不动点」.

我们尝试连接这两个点,发现:这根连线过\(AC\)\(BD\)的交点!

因此,我们把这个点(就\(R\)吧)点出来,用\(MR\)定出\(N\).然而推到后来,会发现也会出现一边推另一边的问题.对此,我们该怎么办呢?

证明

本题比较简单,证明我就不放了.相信看了上面的一题,你也能很快证出来!


很多问题比较复杂,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技巧(「构造不变量」和「打破对称性」).我们来看一道例题:

例6 (爱尖子)

如图,\(\triangle ABC\)中,\(AB\neq AC\)\(O\)为外心,在\(AB\)上取点\(P\)使\(\angle BOP=\angle ABC\),在\(AC\)上取点\(Q\)使\(\angle COQ=\angle ACB\).证明:\(BC\)关于\(PQ\)的对称直线与\(\triangle APQ\)的外接圆相切.

例6 一道复杂的题

分析

本题的题设一看就不容易www

很显然本题也是对称性问题,并且不动点只有\(O\),看上去是要构造不变量了.问题是,怎么构造呢?

我们还是先把题设要求的「对称直线」作出来吧,顺带切点也给作了.这就要求我们作出\(PQ\)\(BC\)的交点:

例6 分析1

现在,我们作出了交点\(D\)、切点\(E\).看上去这两个点都是不动点,问题是,哪个更重要?

当然是切点啦.先不管我们一开始无法说「切点」的困难,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切点有什么性质.问题是,到底有什么性质呢?

我们随便拉几个圆,看看:

例6 分析2

原来有这么多共圆!

由此可见,切点的性质是极其重要的了.为此,如何刻画\(E\)就是个问题了,圆\(APQ\)与圆\(ABC\)的交点可能可以——而且这也提示我们用到 Spiral Similarity(中文忘了,似乎是叫旋转型相似?)这个重要的性质.我们再拿尺子量一量,可以发现\(QE=QC\)\(PE=PB\)这两个性质,事实上有了共圆这就是显然的了,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那两对共圆.问题是,我们要如何推出呢?

直接推?试一下,发现不是太行,会出现像之前一样的问题(一边推另一边).所以,我们尝试对\(E\)打破对称性.

来吧,上同一!

证明

如图,作\(PQ\)\(BC\)\(D\),记圆\(ABC=\Gamma\).在\(\Gamma\)上取一点\(E\)使\(PE=PB\)

例6 解答

因为\(\angle BOP=\angle ABC\)\(\angle COQ=\angle ACB\),所以\(\angle BOP+\angle COQ=180°-\angle BAC\).又\(\angle BOC=2\angle BAC\),所以\(\angle POQ=360°-(\angle POB+\angle QOC)-\angle BOC=180°-\angle BAC\),故\(A\)\(P\)\(O\)\(Q\)四点共圆.记这个圆为\(\Omega\)

因为\(PE=PB\)\(OE=OB\),所以\(OP\bot BE\).又\(\angle BEC=\angle BAC\)\(\angle POQ=180°-\angle BAC\),所以\(OP\)\(BE\)交点,\(OQ\)\(EC\)交点、\(E\)\(O\)共圆.这说明\(OQ\bot EC\)

所以,\(QE=QC\),有 \[ \angle QEC=\angle QCE=\angle ACE=\angle ABE=\angle BEP \] 于是\(\angle PEQ=\angle BEC=\angle BAC\),故点\(E\)\(\Omega\)上.

同时,注意到由 Spiral Similarity,有\(\triangle PEQ\sim\triangle BEC\).于是\(\angle EPD=180°-\angle EPQ=180°-\angle EBC=\angle EBD\)\(\angle EQD=\angle EQP=\angle ECB=\angle ECD\),故\(E\)\(P\)\(B\)\(D\)\(E\)\(Q\)\(C\)\(D\)分别四点共圆.于是\(\angle EDQ=\angle CDQ\),即\(DE\)\(BC\)关于\(PQ\)的对称直线.

由题意及对称性得:\(\angle DEP=\angle PBC=\angle ABC=\angle BOP=\angle EOP\).故由弦切角定理知\(DE\)\(\Omega\)相切.\(\square\)

怎么样,是不是也有想试一试的冲动?(被打

后记

以上,就是对称性问题的一些结论了,差不多就这样吧(

话说回来,这还是我第一次投出研究性的文章呢……

其实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,大概初三时见了许多这样的一个问题,大概有了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,于是就想着写下这篇文章.可是,想了很久,最后直到高一才写出来.这篇文章写了断断续续有一个月了吧,也算费了不少时间.

后来,我与Dolphin大佬讨论了一下,感觉在「对称性」的概念这方面还有可商榷之处.Dolphin大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:在本文中定义的「对称性」,事实上与图论中的自对应有关.对文中的「交换变换」,他也提出了很多概念,让我大开眼界.也许后面我们会合著一篇文章,探讨下这个「对称性」的本质是什么.

在这里,特别感谢Dolphin,在文章的最终定稿阶段,他帮了我许多!

另外,也感谢每一位读者,您能用心读到这里,实属不易(

既然这样……

夏夏能厚颜无耻地求个赞吗QAQ(被打

练习

  1. 完成文章中所有未给出解答的例题的证明;
  2. 证明Brocard定理:四边形\(ABCD\)内接于圆\(O\)\(AB\)\(CD\)\(P\)\(AD\)\(BC\)\(Q\)\(AC\)\(BD\)\(R\).求证:\(OR\bot PQ\)
  3. 试证明Mannheim定理的两个重要推广:Thébault定理沢山引理
  4. 锐角\(\triangle ABC\)中,\(AB>AC\)\(P\)\(Q\)分别为\(AB\)\(AC\)上的点,满足\(PQ\parallel BC\)\(CP\)\(BQ\)\(O\)\(A\)关于\(BC\)的对称点为\(A'\)\(A'O\)交圆\(APQ\)\(S\).求证:圆\(BSC\)与圆\(APQ\)相切.(参考答案
  5. \(\triangle ABC\)中,\(\Gamma\)为其外接圆,直线\(l\)\(\Gamma\)相切.求证:\(l\)关于\(\triangle ABC\)中各边的对称直线,两两相交形成的交点构成的三角形,其外接圆与\(\Gamma\)相切.(参考答案 pdf第61页
文章作者: 霜夏
文章链接: https://old.frigussum.com/2021/01/17/【平面几何】-浅谈平面几何中的「对称性分析」/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霜夏の个人小站